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泰州之窗 > 新闻 >  正文
投稿

新形势下关于强化舆情导控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9-11-06 09:05: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胡庄派出所  张涵

近年来,网络自媒体已逐渐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是群众分享观点和表达言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徐州女教师“绝笔信”、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内蒙古男子派出所内撞墙身亡等事件中舆情危机频现,大量网民被“带节奏”,给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压力。因此,强化舆情导控能力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新时代舆情传播特征

(一)扩散速度快。微博作为当下中国用户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自媒体平台,截止2018年8月,月活跃用户人数已达到3.78亿。近期发生的数起涉警舆论危机均是由“新京报”“环球时报”等媒体通过微博发布新闻引发的,徐州女教师写“绝笔信”事件由新京报首家报道,2小时内阅读量达到50万,可见微博仍然承担着公共舆论场的功能。

(二)发酵时间长。网民作为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网络热点议题一旦触发,个别新闻媒体恶意炒作,舆情就会点线面、多渠道、多路径、全通道“病毒式”传播、扩散。舆情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一个个微小的点快速聚集,连接不间断传播,短时间内形成信息链、时间链和发展链,与事件本身发展几乎同步。

(三)讨论热度高。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核心的舆论场,尤其是短视频,往往通过抓取某一镜头吸引眼球,冲击力强、易引发关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的舆论,视频信息传播肇始于微信群,通过微博扩散上升为公共事件,微博热搜成为时间舆论热度的关键指标。

二、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频发的原因

(一)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滞后。公安民警普遍存在轻视和侥幸心理,缺乏相应的舆论引导力,应对舆情缺乏技巧,不善于因势利导,认为发生重大负面舆情概率很低,即使出现舆情危机,“等一等”“拖一拖”,网民的关注点就转移了。在内蒙古男子派出所内撞墙身亡的事件中,该事件发生在5月30日,直到6月30日因为一张女子身挂“还我公道”的照片才被媒体广泛报道,当天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达到1.6亿次,仅新京报一家自媒体收到的评论数就达1.7万条,标题为“五原县男子派出所内死亡”的报道使得警方失去了占领舆论风向的先机,从事发到舆论危机的出现足足30天的时间里,当地公安机关对舆情工作重视不足,未能收集到初期苗头性信息,导致后续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二)决策部门缺少应对专业能力。一是体制上存在不足。一些重大的网络涉警舆情事件,地方政府往往干预处理过程,遇到突发舆情时处理不当,对公众关注的热点案事件反映迟缓,加剧了公众的猜疑心理,贻误了处置的最佳时机。二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公安新媒体定位存在偏差,但部分民警固守传统思维,对新媒体的地位作用认识不清,认为网络舆情现实危害不大,新媒体发布的多是官样文章,仅仅成为“宣传”工作的延续。三是机制上存在漏洞。目前各级公安机关对舆情危机处置要求未有统一的成文规范,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危机产生后,往往凭经验采取应对措施。

(三)部分网民及媒体恶意炒作。一方面,在处置征地拆迁、涉访涉诉等事件中公安机关被推到了矛盾的最前沿,成为了众矢之的,部分利益群体发布不实负面言论,发泄自己对政府的不满,企图通过将事件推向舆论高潮,为自己谋取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新闻媒体对利益的盲目追逐,为了最大限度的博得眼球,增加新闻的浏览量,在大众较为关注的事件上不断炒作,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断迎合大众口味,主管臆测,歪曲事实,严重损害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

三、提升舆情导控效能的若干思考

(一)高效率处置涉警舆情。为实现有效处置,要在舆情事件产生初期第一时间核实信息真伪、加强检测动向、做好舆情研判并适时发声是高效、有效处置的基本前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提出“黄金4小时”概念,强调涉事主体介入、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即速度第一。需要相关部门“早发现、早介入、早发声”,才能保证“黄金4小时”内介入。舆情事情产生后,随着普通网民的持续围观、网络活跃人士转发发声或者传统媒体以新闻报道、评论等方式跟进关注,舆情迅速发酵,演化并可能成为社会热点,给涉事部门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需要形成舆论引导小组,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处置,及时收集、整理、研判信息,加强舆论处置专业性,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工作模式,将大量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高水平引导涉警舆情。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公安机关应付媒体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信息化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以开发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类媒体,而非回避、抵触,甚至听之任之,务必明确“信息仗”也是当前公安机关应对网络媒体必须打赢的一仗。在“博弈”中树立公安机关不仅是一个“会做事”的机关,也是一个“会说话”的机关,努力在新形势下做好公安工作。其次,要在网络舆论中夺取先机,因势利导,变害为利。“封”“堵”“删”“滞”等陈旧舆情处理思维,以及“不肯说、不尽快说、不说真、事后说”等应对方式,不但不能有效平息舆情,还可能酿成次生舆情,成为进一步加剧舆情汹涌的“催化剂”。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策略应当以真实、坦诚为原则,在第一时间以渐进的发布方式让信息透明化,消除公众心中的疑虑。这种即时的公共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时间的影响程度减轻,甚至可以使危机变成一种机遇。在舆论应对要求越来越高,处置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状况下,必须牢固树立依法处理理念,尽可能还原案事件原貌,用事实说话、用法律权威解读,才能赢得群众认可。

(三)高配置化解涉警舆情。互联网“倒灌”传统媒体,网络与传统媒体深入互动,推动事件发展,这种新的舆论趋势在这几年愈发明显。新老媒体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公安机关在开展舆论工作时,要增强向互联网延伸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在遇到网民情绪化压倒理性之时,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感召力,及时发现并认真疏导网上的疑惑和怨气,避免事态进一步发酵,最终形成新的稳定有序形态。建立健全重大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迅速启动网络舆情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新闻发布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同时,公安民警要进一步学习自媒体运用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以及舆情导控知识,熟练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以及舆情引导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教育纳入公安队伍思想教育规划,作为岗位大练兵的普训课程,通过采取举办专家讲座、邀请新闻媒体记者现场讨论、交流、对话和与新闻媒体开展互访共建等形式,逐步提高民警驾驭媒体、应对媒体的能力。

作者:胡庄派出所  张涵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无敌
TAG展示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营销服务 - 本站历程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2-2015 泰州之窗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